我很愛吃蟹,但是螃蟹要漲價了,我卻有點竊喜。

 

農委會漁業署公告了「蟳蟹禁捕令」,將自明年41開始實施。想想,也該是時候了。當然,不該只是蟳蟹而已,而是正在耗竭的所有海洋資源,都該有一個大刀闊斧的「禁捕令」。

 秋蟹d422943  

「蟳蟹禁捕令」祭出,勢必帶動市場價格的上揚(圖/Ettoday)

 

禁捕令一推出,日後吃海蟹,可能得漲個兩成,又有人開始批政府,不顧民生,不顧漁民生計。該罵嗎?該罵的是咱自己,就知道吃。會下「禁捕令」,是火燒屁股,今年台灣近海的螃蟹捕獲量由一萬公噸降到了九千公噸,警示燈亮起,再不出手管制就來不及了。

 

我們常吃的蟹類,有近海靠定置網捕撈的蟳類,也有漁船開往遠海的花蟹類,大致上便是船開的越遠越貴,近的算斤賣,遠的以「兩」議價。禁捕令規定,最常吃到的花蟹和三點仔的蟹甲橫量不足八公分不可捕捉,捉到了也得放回。每年的51 日到930,尤其禁止捕撈抱卵的開花母蟹,違者罰責3萬到15萬不等,這道禁令,只是確保蟹子蟹孫們有機會長大。

三點仔   

未來大家愛吃的蟹類,都有尺寸上的捕撈規範(圖/翻自漁業署)

 

看到一則報導,七股沿海地區靠定置網捕魚五十多年的陳清標曾表示,人為汙染與破壞,導致蟳類的數量急速減少,體型也越來越小。以前定置網一天可抓到十幾隻紅蟳,蟳類平均也都有一斤上下,最大的曾抓過重達四點二台斤的沙蟳。這幾年,二三天能抓到五隻已屬不易,抓到的蟳類,頂多半台斤多一點,銳減的速度讓他心驚。

陳清標d280417   

漁民陳清標目睹台灣蟳類的族群銳減(圖/Ettoday)

 

Discovery曾播過,聖誕島上的百萬紅蟹過街,母蟹群最後站在海邊岩石上,等著浪潮,當海水漫過身體,她們迎向潮水,高舉雙螯,像個盛讚天父的教士,上下抖動身體,讓身上成千上萬孵化出來的開花小蟹群,在海水湧在腹部的瞬間漫進海中,那一刻的畫面震撼而感人。蟹群的繁殖一直都是以數量取勝,那麼台灣產量急速減少的原因,正是大小通吃。

開花母蟹3_cr   

吃秋蟹就是酷愛那蟹黃蟹膏,但都吃這,就會絕子絕孫(圖/翻自漁業署)

 

台灣四周環海,有黑潮造成數個湧升流,本就是豐沛的漁場,海鮮價格亦稱便宜。但台灣人酷愛「生猛海鮮」,對吃毫不含糊,造成習慣性的浪費,更從不考慮「留後路」。這數十年來,環保概念逐漸進入人心,但唯獨對吃依然情有獨鍾,台灣人幾乎把自家海域給吃個精光。

 

台灣人特愛吃「魩仔魚」,曾經引發網路討論世界有沒有「魩仔魚」的論辯,漁業署曾提出了說明,「魩仔魚」是三種長不大的刺公鯷、異葉公鯷、日本鯷三種小魚,其實爭議的關鍵是「混獲」,一網下去,可能就是200多種魚類仔魚的一網打盡。即便漁業署解釋漁民捕獲時會篩選,但網一收,數十萬尾通體透明的各式仔魚,小仔魚的頭上可有刺上ID?這如何分辨?

吻仔魚d85798   

通體透明的魩仔魚,和其他仔魚不容易分辨(圖/Ettoday)

 

自古的華人世界一直把「魚翅」當成一種社會階級的食材,只有皇親貴族才可能享用。近代經濟起飛後,喜慶餐點上少不了「魚翅羹」,代表主人的誠意,給足面子,所以人人皆有魚翅可吃。這面子,讓鯊魚族群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。

 

對漁民來說,最有經濟價值的鯊魚莫過於鯨鯊,過往我常在新聞上瞧見,台灣漁民捕獲鯨鯊,長達數公尺驚人的體型,人群圍在四周爭相拍照留念。台灣,是世界上唯一會吃鯨鯊(豆腐鯊的國度,一年可以吃掉上百條鯨鯊。一尾鯨鯊,需要20-30年的漫長成長,成年的可以長到九公尺以上,只吃浮游生物,相當溫馴。近幾年,台灣捕獲的鯨鯊幾乎都只有4~5公尺大小,僅是幼年鯨鯊,但台灣對這三百多公斤的年幼鯨鯊也不放過,照吃不誤。

 

澳洲一直以生態環保傲視全球,土地面積769萬平方公里,是台灣的210倍,資源豐富,她的西部更以海上觀賞鯨鯊為號召,這不啻對台灣是一個諷刺。鯨鯊逐年減少,台灣難辭其咎。2007年,台灣終於公告禁止捕獵鯨鯊,「教育研究」研究的捕獵也另有規範,但是這樣就能阻止漁民偷捕嗎?

 豆腐鯊5_cr  

台灣是唯一會吃鯨鯊的地方,這其實是台灣的恥辱(圖/翻自網路)

 

台灣面積36000平方公里,在地圖上就是個蒼蠅大的地方,土地面積全世界排名第137位,真夠小。但真如此微不足道嗎?咱的人口高達2300萬,排名全世界第51位,幾乎與澳洲人口相當,這其實已經算是一個中型國家的規模,資源的消耗,與土地面積無關,卻與人口直接關聯。按照我們平日的飲食習慣,海洋資源的迅速耗竭,一點也不奇怪。

 

再加上近年大型自助式的餐廳 (All you can eat)大行其道,那標榜海鮮吃到飽的高消費餐廳四處林立。每個餐廳都得堆滿了過多的食材,號召人們不加節制的恣意塞入口中,這等於是讓滿布傷口的海洋加速失血。

 

一個國際性研究指出,因為人類過度捕撈、海洋污染,以及海洋生態遭受破壞,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魚類處於枯竭狀態,且枯竭速度仍在加快,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,預估到 2048 年,海洋就幾乎無魚可捕,咱們現在這吃法,正把子孫的量一塊吃了。

 

因為海島,更需依賴漁業,所以台灣才有那麼多的媽祖廟與王爺廟,都在守護漁民。我們的漁獲量在全球排名第18位,如果全球的海洋資源持續枯竭,台灣受創勢必相當嚴重。「不涸澤而漁,不焚林而獵」老祖宗早有警告,螃蟹的禁捕令只是一個開始,或許一時間會讓漁民不舒服,但這是必須要走的路。許文龍出海一整天釣不到一條魚,知道事態嚴重,立刻成立了「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」。

 

Discovery一直在播出漁人的搏鬥》,紀錄在白令惡海上捕捉帝王蟹的漁民,工作艱辛,而且篩選極為嚴格,一年只開放兩周,尺寸不合,一律拋回海中。歐美早就嚴格的規範捕蟹,如此才能永遠都有美味的帝王蟹。我們呢?

 

光有環保意識是不足的,而是必須化為行動,少吃一口,海洋就可多喘一口氣;對大小多堅持與嚴格一點,資源才有材料修復;嚴格監控汙染物入海,環境才能回春。保育,是要「保」與「育」同時進行,才能讓資源永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雷地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