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看見台灣》,上映一個月,票房已破億,想過沒?你有聽過哪一部「紀錄片」能在首輪戲院上檔超過一個月的?

 

難得有一部紀錄片可以和一般娛樂電影平起平坐。第50屆金馬獎「最佳紀錄片」,《看見台灣》得到了實至名歸的掌聲,但它得的該是「最痛的紀錄片」。

 實至名歸的「最佳紀錄片」(維基百科)  

實至名歸的「最佳紀錄片」,其實是「最痛的紀錄片」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四部提名的紀錄片都與「痛」有關,《邊城啟示錄》、《餘生賽德克·巴萊》是歷史之痛;《看見台灣》、《拔一條河》則是大地之痛。這些傷,這些痛,罪首都是人,更確切的說,《看見台灣》裡的痛,都是來自你我與我們身邊的人。

 

全片預算九千萬,幾乎讓齊柏林傾家蕩產,齊柏林獲獎致詞,開口便說「三年多前找不到資金的時候...」,資金,資金,永遠是電影人胸口最重的石頭,沒有鐵打的意志,沒有不怕死裡走的豁達,根本無以為繼,更遑論齊導拍的,是爹不疼娘不愛的紀錄片。

哪部紀錄片能有那麼多的院線聯映   

哪部紀錄片能有那麼多的院線聯映?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早在數月前,朋友推薦我去看齊導的臉書「齊柏林的飛閱台灣」,那是我第一次聽到「齊柏林」三個字。初始,我當是個熱愛老搖滾樂團齊柏林飛船(Led Zeppelin)的粉絲,結果這竟是他真名,讓我印象深刻。從臉書逐條的往下看,看到了許多精彩的片段,原來台灣也有「搶救地球」那高超的空中攝影師亞祖貝彤(Yann Arthus-Bertrand)!

 

非凡的技術,用來拍攝深刻的傷,我可以體會他心中的那種痛,讓他義無反顧。

看見台灣 深刻的傷口   

《看見台灣》看見深刻的傷口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吳念真操著一口台灣國語,「理解台灣,理解她的美麗與哀愁」,正是理解那個痛,戲院播的不是戲,而是你我的家。《看見台灣》10月初入圍前,幾乎沒有媒體寫過,這是「紀錄片」的宿命,永遠在聚光燈之外。上映了,票房迅速上衝,得獎了,鍍金了,也把大家都喚醒了。許多人掛著淚痕走出戲院,引發了連串效應,台北101大樓二度為《看見台灣》點燈。感動的淚水也湧入了臉書、部落格,各媒體也罕見以感性的標題與敘述,大篇幅的歌頌。

101為《看見台灣》點起祈福的燈   

101為《看見台灣》點起祈福的燈 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流了淚、痛了心,然後呢?

 

這巴掌突然摑醒了執政者,江揆立刻召開跨部會「國土保育專案小組會議」,分成「盜採砂石」、「山坡地超限利用」及「國土永續發展」四大區塊,列出國土保育的十六項議題,五個工作小組分頭進行。

 

為何突然這麼積極?因為「民氣可用」。換句話說,以前「民氣不可用」。但今天民氣真的可用了嗎?

 

專案小組將採「對策、查證、檢討」三步驟循環進行,每兩周彙整進度。會不會是又雷聲大雨點小?機率很高。國土保育成敗的關鍵,我悲觀的認為三分在政府,七分在人民。營建署從1993年草擬「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」草案至今,己過20年,立法院從未通過。2009年一個莫拉克,以為民氣可用,又出了「國土計畫法草案」,但草案至今還是躺在立法院,多久了?請問民氣究竟可用在哪?就算我們把政府罵到死,法條通不過,一切白搭。

 

關鍵就是,凡涉及到人民的「生存權」的,立刻卡死。

 

一則新聞說,一名國小老師看完《看見台灣》後哭紅眼:「告訴政治人物,他們的大是大非在山河、人民面前多麼渺小。」他從此不再喝高山茶、不住高山民宿。我想更正這位老師,台灣的實況即便是政府想執行「大是大非」,總在媒體前、民粹前被塗成撒旦。面對黑山惡水,「人權」才該是多麼渺小,人們總以「生存權」要脅,自認綁架山河無罪。

 

是誰在「超限利用」台灣?誰在山上蓋民宿?誰在高山種高麗菜?誰在山坡地種檳榔?誰在盜採砂石?所有事情,幾乎都是人民造孽,這裡面是「供」、「需」鏈的關係,你我都因為「需」,才有了「供」的氾濫。廬山溫泉,倒下的房子一次次繼續蓋,南投縣政府公告廢止廬山溫泉,業者群集跳出來痛罵政府不管業者死活。死守家園,乍聽高尚的鄉土情懷,等到災難來了,人死了,政府一樣是混蛋。

是誰在污染台灣?八里挖子尾濕地汙染情況 2   

是誰在污染台灣?是誰在破壞國土?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大家只顧眼前,能挖就挖,能種就種,一步步把子孫的墳墓都掘好了。公權力介入,「不顧百姓生計」變成街頭運動的口號,政府千夫所指,球鞋滿天飛。蔡煌瑯說「檳榔會破壞水土保持是不科學的說法」,這是睜眼瞎話的選舉語言,骨子裡怕失去檳榔農民們的選票。這當然不是科學,這是常識,淺根的檳榔,稀疏的羽葉,只會讓雨水匆匆的經過檳榔園,於是下方的山地就被「灌頂」。檳榔園沒崩塌,責任當然與其無涉。

 

造成國土的傷痕,大概可分幾類,其一為生活其中,成為無可奈何的破壞者,果農、菜農、民宿業者,政府為這群人廣開山路,農業上了山,土石便滾下山。其二是政府只顧經濟發展恣意的開發,如雲嘉地區地層嚴重下陷,一直以為因魚塭養殖超抽地下水,如今專家推測禍首當是自來水公司與六輕超抽深層地下水。

雲林地層下陷 (翻攝自網路)   

雲林地層下陷,祖先墓塚都在水中 (圖/翻攝宅宅的一萬個為什麼部落格)

 

其三為層出不窮的汙水排放、盜採砂石與違法開發,這些多為有錢有勢黑心惡商。今年七月,一家染布工廠利用颱風大雨,偷偷排入汙水,五股觀音坑溪成「紅河」,被齊導在高空拍下,怵目驚心的照片廣為流傳。如果不罰到怕,不關到腳軟,誰甩?

 五股觀音坑溪成「紅河」  

五股觀音坑溪成「紅河」,高空拍下,怵目驚心。(圖/翻攝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
 

齊導希望《看見台灣》能上映到農曆年前,我擔心曲終人散後,熱度還在嗎?他在臉書上表示,政府承諾成立專案小組去共同解決這些問題,是勇敢的。台灣這塊土地需要多點祝福,多點鼓勵,才能夠繼續向前走。齊導說得太含蓄了,那豈是勇敢而已,這是「慷慨赴義」,誰廢了人民的生計,就等著下台鞠躬。

 

這才是關鍵。

 

中央與地方,哪個人哪個黨不知道現況?只是裝傻,齊導照亮傷口,不讓政客繼續裝死。但當人民用選票掐住執政者的咽喉,地方選舉,成了凌遲大地滿布傷口的肉刀。治國,要有和民粹對幹的勇氣,哪個政黨敢說,我拼了只幹一任,也要堅持國土復育?哪個官員敢呼籲大家從此不吃高山蔬果,不喝高山茶,甚至不去山中民宿度假?現實證明,選擇視而不見最能明哲保身。

 

人民看事情的角度小,只看跟前,這正常。但治國的角度,從來就該俯瞰。在不重視水土保持的70年代,政府曾號召了一批榮民上山開墾,如今惡果浮現,亡羊補牢,正是重新俯視的時候,政府必須面對、承擔、彌補錯誤。

 

已沒有退路了,執行國土保育是要肉搏的,《看見台灣》的票房不該只是激情,三分鐘熱度是救不了家園的,公權力只是側翼,每個受感動的人,熱度要有一輩子,從齊導的身上學到自省與行動。不吃、不買、不去,市場萎縮了,山頂就會重現森林。

 

淚水治不了傷口,行動才能結痂,這點有幾人想通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雷地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